机器人,这颗镶嵌在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近几年掀起了产业化的热潮。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,工业机器人维修,市场规模扩张速率连续4年超过50%。据统计,我国40多家高新区规划了机器人产业园,30多个城市把机器人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,直接和间接的机器人企业已有4000多家,近50家上市公司开始从事机器人产业。值得注意的是,我国机器人在量的猛增背后仍存质的隐忧,机器人产业短缺和过剩并存。
如今,机器人产业发展热潮催生了一些冷思考:机器人是不是过热了?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哪些挑战,该如何突破?带着这些问题,KUKA机器人电路板维修,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、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。
记者:有人认为当前机器人发展过热,对此您怎么看?
罗百辉:机器人产业的热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出现的,因为它是经济转型必不可少的利器。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,但大而不强,生产效率低,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。全球制造业一方面开始回流发达国家,另一方面又流向东南亚等地区,使我国制造业面临后有追兵,前有堵截的两难境地。当前,我国机器人的密度,即每万名工人当中装备机器人的台数,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;在我国市场销售的工业机器人中,国产占比不到30%,这些都说明我国机器人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。
再从基础条件角度谈,我国从1986年开始大力支持机器人研发,培养了大批机器人领域人才,也掌握了机器人的相关基础技术。同时,在产业领域也涌现出了沈阳新松、安徽埃夫特、广州数控、南京埃斯顿等一批明星机器人企业,合力完善了产业发展的基础。综合以上各层面,可以说,现在谈机器人过热为时尚早。
记者:您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哪些挑战?
罗百辉:我国机器人产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,但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。虽然近些年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不断增加,但总体份额仍然较小。在基础件方面,作为工业机器人三大基础件的减速器、电机和控制器都需要进口,导致国产机器人成本压力很大,难有竞争力。
第一重隐忧是缺核心技术和部件,难以占领高端市场。国内机器人生产制造中许多核心部件需要依赖进口。这种处处受制于人的现状,使得国产机器人企业根本无法与国际机器人大鳄抗争,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。
在技术方面,虽然我们十二五之初就启动了仿生机器人研究计划,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,但在可靠性和智能控制方面与国外企业比仍有差距。同时,我们在仿人机器人、医疗机器人等方面也落后于国外先进技术。所以说,我国机器人产业不仅要热,更要实,应敢于直面挑战和瓶颈,而不是简单地模仿。
第二重隐忧是同质化竞争严重,易陷低端价格战泥潭。我国的国产机器人市场还处于初兴阶段,就已硝烟弥漫,以6kg以下六轴坐标机器人为例,2015年部分企业降价达30%之多。从具体企业的销售数据来看,2015年国产机器人本体企业销量增加,却并未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,单品产品的毛利润2015年下降15%左右。
我国机器人市场的自主品牌认可度不高,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,也导致竞争力不足。我国九成机器人企业规模在1亿元以下,即使龙头企业沈阳新松2014年销售收入达到了15.2亿元,但与安川、发那科、库卡等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的国际机器人巨头相比,仍然不是一个量级。
除此之外,工业机器人领域还存在严重的产学研脱离问题。现在高校工业机器人研发成果不少,却缺乏市场化途径,很多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到最后都沉寂在实验室中。
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,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?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,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。为此,我们必须增强弱项,壮大我们的企业。同时,为了未来的竞争力,必须关注机器人的发展趋势,开展研究,做好技术储备。
应对这些隐忧,可以采取相应对策进行改善:一是在资金、税收、产品销售补贴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,提高国产工业机器人使用率;二是加快技术研发,突破产业技术瓶颈;三是深入开展示范应用;四是集中突破重点产品;五是加快制定行业发展规划,明确发展重点,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步骤,指导全国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,形成以主机企业、系统集成企业和零部件及产业服务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;最后,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切实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,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。
目前,国内已经有大约40个地方提出建机器人产业园,相当于平均每个省份有超过一家工业机器人产业园。但这些工业园必须找准定位,坚持技术创新,练出各自的独门绝活,形成差异化优势。有了优势,就有市场,这个市场就能培养出跟国际巨头比肩的大企业,由这样的企业引领,中国机器人走上世界舞台,指日可待。
记者:我国该怎样系统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?
罗百辉: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着力三个方面。首先,依靠政府。要紧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脉搏,不断探索完善相关政策。这个过程中,政府应该进一步强化对机器人领域的人才支撑,吸引更多人才体面地创新创业,不断提升创新能效,强化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。
其次,依靠金融。当前我国虽然有很多产业基金,但真正投在机器人领域的仍然较少,大部分还持观望态度。因此要鼓励和引导产业基金进入机器人领域,把资本的力量用足、用到位。
此外,还要依靠市场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必须瞄准市场需求。如果机器人制造出来了没有人用,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,机器人产业将难以快速发展。
记者:现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热潮涌动,很多人开展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。创业者应该着力于哪些方面?
罗百辉:当前至少有四大技术领域应该重点关注
一是与人共融的人机协同技术。人机协同是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。机器人和人要共同工作,就需要安全技术保证机器人不伤害人,同时还需要一系列智能技术,让其领会人的意图,与人和谐共存。
二是面向大数据的云机器人技术。通过发展云机器人技术,增强机器人的适应能力,使机器人通过数据挖掘自学习、自成长来不断完善自身功能。
三是可重构和自适应技术。可重构技术就是说,KUKA机器人示教器维修,我们生产一种手机的生产线,可以在短时间内重构成生产另一种手机的生产线,甚至生产其他电器。
四是感知技术和环境理解技术。当机器人进入非结构化的陌生环境后,能够很快将其变为结构化环境,这对机器人服务人类至关重要。
记者:更多企业进入机器人领域,将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。企业该如何应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