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机器人资讯 > 工业4.0趋势所向,中美德各有千秋

工业4.0趋势所向,中美德各有千秋

日期:2018-05-29   人气:  来源:互联网
简介:汉诺威工业展见证了工业4.0从概念到大规模的落地的发展历程,2014年以来,汉诺威工业展始终围绕“工业4.0”概念展开。2014年汉诺威的主题为“产业集成,未来趋势”,专注于智能化、自动化工厂和能源系统的改造;2015年汉诺威主题为“产业集成化——加入网络……

汉诺威工业展见证了工业4.0从概念到大规模的落地的发展历程,2014年以来,汉诺威工业展始终围绕“工业4.0”概念展开。2014年汉诺威的主题为“产业集成,未来趋势”,专注于智能化、自动化工厂和能源系统的改造;2015年汉诺威主题为“产业集成化——加入网络大家庭”,格外关注了智能化生产、人机协作、创新型分包解决方案以及智能能源系统等;2016年汉诺威主题为“产业集成——发现解决方案”,展会展出的解决方案运用范围从机械改装到完整生产线集成化,而大数据的捕捉和分析也为工业发展注入了新鲜动力,这标志着工业4.0的重大突破,下一步就是商业化阶段。2017年汉诺威主题为“产业集成——创造价值”,已经有了很强的应用指导意义,无论是硬件商还是软件商,都可以提供非常具体的整套工业4.0解决方案。

工业4.0硬件龙头持续完善布局,我国智能制造想象空间充分打开。以ABB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硬件提供商不断完善自身战略布局,能够提供日趋完善的柔性生产线与大数据服务,我国企业通过引进成套的柔性生产线,在小批量、多批次、定制化产品生产能力上将实现重大飞跃。智能柔性生产线可以实现对人类劳动力的充分替代,有效对冲我国人口红利减少、劳动力成本提升导致制造业成本优势下降的问题。高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的生产线也可以有效减少工人培训成本,提高产品良品率,对白色家电、3C制造、智能物流设备生产等行业提供充分的产能支撑。同时,美的并购库卡在智能制造领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,伴随着我国《中国制造2025》和《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》等政策的推出、本土企业技术不断突破,我国本土机器人制造能力有望持续提升,利好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企业。

德国工业4.0:制造业体系提供支撑,产业集聚促进发展

德国工业4.0:自下而上推动,保持制造业领先。德国工业始终强大,企业自发解决痛点,自下而上推动工业4.0。“工业4.0”的提出是与德国工业界遇到的瓶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,最大目的是建立一个与互联网融合的智能化先进制造方式,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和加快反应速度。解决成本问题和TimetoMarket是德国提出工业4.0的关键,这两点正是互联网时代中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集中表现。德国企业不断主动推动“工业4.0”:西门子的“数字化企业平台”系统为数字制造提供了载体;宝马集团的虚拟手势识别系统使得汽车制造再进一步;大众用机器人制造汽车,实现了极高的人力替代效率;ABB强大、精细而全面的机器人产品在世界上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;博世力推用于工厂智能化的射频码系统;SAP推动云平台互联万物,实现大数据支撑决策。

德国工业4.0战略帮助德国保持制造领先优势,提高有效生产。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宣布“德国工业4.0”战略。金融危机后时代,全球经济发展缓慢,德国外需疲软,同时中美工业科技发展迅速,对德国出口形成进一步竞争。工业4.0战略让德国重新抓住工业发展主动权,保持“德国制造”的国际金品牌。德国工业4.0战略的提出背景是全球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,德国希望通过利用物联网与服务网结合的方法,使产业链管理智能化,市场需求分析有效化,从而提高工作效率。

德国机电类产品出口量增长率下滑,CAGR为1.7%

发达国家产能利用率下降

德国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强国。据统计,有近10%的欧洲制造业公司位于德国,德国制造业产品毛利附加值约占欧盟的30%。机械制造业是德国最为活跃的经济部门,整个产业链上约有6419家公司和超过100万的劳动人口,生产效率排在世界前列。同时,机械制造业是德国第二大支柱产业,也是德国最具创新的产业部门。2015年,德国机械行业生产总值为2300亿欧元,占GDP总值的7%。该行业主要以出口为导向。2015年德国机械制造出口率高达66%,出口额约1510亿欧元。按产品细分,2014年机械设备的产值最高,收入约195亿欧元,电力传输工程与材料处理居二、三位,分别为174亿欧元与147亿欧元。

2014年德国制造业生产率世界第四

2014年德国机械制造行业产值前十的产品概览

德国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是行业不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。在二十世纪初,“德国制造”备受歧视,以低质量、高山寨的形象臭名在外。二十世纪中期,德国政府致力改善制造业发展,重视自主创新,追求工艺技术与技术密度型生产,并自成体系。行业参与主体是以家族企业为主的中小型企业,也被称为“隐形冠军”与“工匠精神的延续者”,不追求规模生产,以“精而专”著称;监管上,德国采用“二元结构”,由政府和标准化协会等一系列非政府组织组成,二者分工明确。德国政府不插手企业经营,提倡竞争的市场经济,促进科研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,保证行业可持续发展。各类标准化协会及行业协会负责标准化制度的制定、执行与监管,是德国质量最重要的保障和体系核心;从生产要素看,受惠于完善的教育体系,金融系统和政府合理引导(如德国工业4.0),德国老牌公司与中小企业拥有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与科研潜能;高度分散化的产业群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的同时,不断互相学习、增强产品竞争力。

德国制造业体系完备,产业环境好

德国工业4.0:产业集聚促发展,巴伐利亚高科技产业大步向前。巴伐利亚地区是以Fraunhofer创新研究所为中心高科技产业带。巴伐利亚地区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,人口1200万,拥有慕尼黑和纽伦堡两座大城市。巴伐利亚地区区位优势明显,是欧洲东-西和南-北贸易通道汇集处,产品便于运输到欧洲各市场。因此,许多外国高科技企业落户于此,业务广泛辐射周围地区。2012年,德国政府发起“GoCluster”运动。经过4年努力,德国已经有100个创业产业园区,政府大力扶持并引导投资以鼓励德国科技创新。该区域的核心研究所Frauhnofer-Gesellschaft为投资者与企业提供了新鲜的思路,是该地区的工业发展科创动力的源泉。

巴伐利亚地区是德国创新园区主要聚集地

巴伐利亚产业群的各类新型高科技都处于德国领先地位,机器人巨头库卡位于该区。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市是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的所在地,库卡是世界机器人“四大家族”之一,近期被中国美的集团收购。目前巴伐利亚拥有19个高科技产业集群,包括生物技术、汽车工业、医疗技术、纳米技术、环保技术、航天航空、卫星导航、信息与通信技术、能源技术、新型工业原材料、铁路技术、传感和电子电力技术、机电整合和自动化技术等。三分之一计入德国成分股指(DAX)的大型上市公司将总部设在巴州。此外,巴州的慕尼黑已经能够成为仅次于法兰克福的德国第二大金融中心,是巴州科技创新的坚强金融后盾。

巴伐利亚地区有众多著名高科技企业
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